2013年6月30日

香水的秘密

  工房於今年三月份與台灣香草手工皂藝術發展協會共同舉辦了『魔法香氛調香講座』,介紹了香水的基礎科學與調香實作,以下就為未能到場參加的皂友們,一同來回顧精彩內容吧!
 
何謂香精
  香精是指由數種天然或人工的香味來源,混合而成氣味協調的混合物。
 
香味結構
  因為香精裡各種成分的揮發速度不同,造成香精在不同時期會散發出不同的味道,1889Aime Guerlain提出以金字塔的結構作為描述香味的方法,大量為後來的生產商所採用,又稱為三階式、三層式或經典式的香味結構,也就是將香味分成前味、中味、後味三個時期。
  頭香(head notes),又稱為前調、頭調、前味、初香,是香精中最容易揮發的成分,是指010分鐘給人的第一印象。
  體香(heart notes),又稱為中調、中味、核心調,跟隨在前味之後出現,是香精的主體味道,能長時間保持穩定與一致,可以維持約4個小時。
  底香(bottom notes,又稱為尾調、後調、末香、後味、基香、深調、體香調、逸香、散香,是香精中揮發最慢也最持久的部份,是指4個小時後殘留的味道,一般可以維持一天或更久,有些香味甚至可以殘留數日至數十日。
 
 
香精的原料
  調製香精的原料來源,可以分為天然來源及人工來源兩種,天然來源又分為動物性與植物性的。所謂天然來源,是指經由物理或化學方式,例如蒸餾、脂吸、壓榨、溶劑萃取、超臨界萃取等,提取並濃縮得到的物質,以這類方式得到的香料通常含有上百種不同的化合物,包含醇類、倍半帖類、帖烴類、酚類、醛類、酮類、酯類、內酯類、酸類、氧化物、硫化物、氮化物等。而人工來源,是指由化學合成的香料,通常源自石化原料的苯、甲苯、酚等,藉由化學反應合成自然香料中單一化合物。
 
天然香料的製法
以下簡單介紹天然香原料幾種常見製法:
  蒸餾法:是萃取精油最常見的方法,包含樹皮、樹幹、莖葉及耐熱的花等皆可使用此法,可分為共水蒸餾法、水蒸汽蒸餾法、真空蒸餾法等,藉由與水蒸汽直接或間接的接觸來加熱,利用水蒸氣帶出精油成分,並由於油與水的比重不同,藉由油水分離器將精油分離出來,所得的產品可再進一步精餾成更細微的產物。
  溶劑法:利用酒精、乙醚、甲苯等有機溶劑,將植物中的精油成分萃取出來,若使用酒精當溶劑,成品即為香水,若使用其他溶劑,尚需低溫加熱使溶劑揮發,可再經由蒸餾法精製。
  超臨界萃取法:針對抗熱性差的精油可採用此法,一般使用二氧化碳作為超臨界流體,利用高於其臨界溫度(31)及其臨界壓力(7.31MPa)時具有的優異溶劑性質,將植物中的精油成分溶解出來,再降低壓力或升高溫度,使溶質因密度下降溶解度降低而析出。
  脂吸法:針對貴重的精油,例如玫瑰精油、茉莉精油,可採用此法。可以利用動物油脂如豬油、牛油,或是植物油如橄欖油或荷荷芭油,以油相相溶方式來吸取植物中的精油成分,最後加入酒精攪拌,再以蒸餾法去除酒精。
  壓榨法:適用於柑橘類的果皮,利用機器施壓力使植物的汁液流出,此法產物還包含大量水分及組織細胞等雜質,需再經離心、脫水等步驟來精製。
 
◆ 香水的分類
  香水的分類,可以以香精在酒精中的含量分為以下數種:
 
 
◆ 香氣的分類
  我們也可以把香味區分成以下15種香型家族:

 
  揮發性較快的香型適合用做前為前味,例如橘、薄荷、佛手柑、含羞草等。而持久性佳的香型,如龍涎香、香油、巖薔薇、橡樹苔、乳香、檀香、香根、廣藿香等,就通常被用做後味。

 

  調香是一門技術和藝術的結合,需要具備豐富的知識、靈敏的嗅覺、良好的藝術修養,才能調配出香氣連貫、和諧、富想像空間的香味。

2013年6月13日

淺談馬賽皂的歷史


馬賽皂何為香皂市場中的經典皂款
 
近年來,由於生活環境與氣候的異常變化,我們開始重新探討化工產業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檢視我們周遭的人工化合生活用品。於是,依循古法製作的手工香皂,慢慢的重回清潔用品的主流趨勢,而手工香皂裡最常被拿來討論的就是「72%馬賽皂」。繼上次七月生活情報「淺談手工皂的歷史」貼出後的廣大詢問度,我們這期就來談談經典的馬賽皂吧!

「馬賽」是個在法國南部臨地中海的城市,是目前法國的第二大城市與第三大都會區。


肥皂的到來

十字軍東征時期,肥皂的製作方法跟著十字軍的移動,從敘利亞的阿勒頗一路帶到了馬賽地區,從此開啟了馬賽製作肥皂的歷史源頭。由於馬賽地處歐洲的中心位置,所以自古便是歐洲的海港貿易中心,基礎原料取得較為方便。加上當地橄欖油的供應無虞,所以馬賽地區的製皂業越發興盛,逐漸成為了肥皂製作的重鎮。


高品質而得名馬賽皂

在十七世紀初期的幾次戰爭,切斷了許多原料的貿易路線。由於馬賽擁有歐洲地區貿易的大港口,所以相較於其他地區,當地的製皂產業並沒有受到斷源的威脅。適逢歐洲戰亂時期,許多國家都有囤積生活用品的動作,所以馬賽地區生產出來的肥皂,傳遍了整個歐洲,加上當時的國王路易十四為肥皂品質把關所訂定的條款,讓馬賽地區生產的肥皂得到相當高的評價,成為大家口中的「馬賽皂」。


馬賽皂的盛衰

自從馬賽皂得名了之後,生產數量就一直往上攀升,就連爾後其它地區推出了使用動物油脂替帶來降低肥皂價格的削價競爭,都沒能影響馬賽皂的地位。唯有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影響到全世界的原料運輸,所以生產量有了稍微下滑,不過戰後因機械工具的引進使用,很快的馬賽皂生產量又再次到達水平。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後,人工化合的清潔用品逐漸成為主流,馬賽皂的市場被壓縮到接近消失的階段。近幾年由於天然、健康、無汙染的樂活精神逐漸成為大家所追尋的生活方式,許多傳統作法的生活用品再次成為流行趨勢,加上網路迅速發展,讓馬賽皂又再次回到肥皂市場中最高等級的地位。


現在的馬賽皂

「72%」是大家對馬賽皂最主要的印象,它是最初製作馬賽皂時所加入橄欖油的比重,不過因為之後因成本、清潔力、滋潤度與硬度……等種種考量而改變油脂的種類與配方(Ex:弗朗斯瓦•梅克朗於1906年修改了馬賽皂的配方:63%的椰子油或者棕櫚油),所以馬賽皂早已不只是「馬賽地區所生產出來純橄欖油皂」的專屬稱號。

2003年3月起,馬賽皂製作方法通過法國競爭政策、消費者事務和欺詐控制管理總局所承認的香皂,受到法國財政部保護。該製作流程被法國清潔品、維修品和工業衛生用品協會作為一項標準記錄在案。該項標準確定了四個基於歷史的生產流程步驟,包括混合/熟化、除雜、清洗以及清理晾乾,還要求產成品必須至少含有63%的脂肪酸。它也規定了油脂的主要成分,必須除去橄欖渣壓榨出的油所含的油酸以外的其它所有種類油酸。為了符合關於化妝品中的動物原料的歐洲標準EC 1774/2002,它也承認了加入以牛油作為主要成分的產品的質量。

其實,這個「馬賽皂製作標準」還限制了添加劑的種類,特別排除了表面活性劑的使用。添加劑必須按照關於市場中化妝品、清潔用品和盥洗用品的EC 76/768規定來使用。這項標準的推出,讓純淨的馬賽皂與其它產品區別開來,也就是無色素、無香料、無添加劑三大特點。但是在馬賽,並不強制要求所有的生產商都按照這個命名要求來生產製造。這個命名只是說明了製作中的皂化過程很有「馬賽風格」,那就是一種利用腐蝕性強鹼發生化學反應來進行生產的流程——勒布朗流程。

這個標準非常寬泛,也讓不同背景與來源的香皂都能叫上「馬賽皂」這個名字。